時光的切片 — — 拍立得

--

文/ 尤柏仁 編/ 張琬婷

一、前言

手中握著拍立得相機的瞬間總能喚起深刻的懷舊情感和創作激情。隨著數位技術的興起,傳統底片攝影逐漸被邊緣化。繼2014年日本富士決意停產「FP-100B與FP-3000B」等黑白撕拉片後,相同系列中的彩色撕拉片相紙「FP-100C」也於2016年2月29日宣布將於春季過後正式停產,一夕間底片價格暴漲兩三倍,相機價錢卻直直落。隨著時代更替,如今的拍立得市場幾乎由富士軟片(Fujifilm)壟斷,千禧年後人們對於拍立得的認知多來自於富士軟片。然而,寶麗來(Polaroid)相機作為即影即有技術的先驅,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攝影風格,仍然在攝影愛好者和藝術家中保有一席之地。

二、拍立得介紹

拍立得相機,即「即影即有相機」,指的是能夠在拍攝後立即顯影並生成實體照片的攝影設備。這種相機的最大特色在於其快速成像能力,使得使用者可以在拍攝後短時間內獲得成品照片。寶麗來公司是這一技術的先驅,其推出的多款拍立得相機在市場上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和喜愛。

圖1

三、拍立得之父— Edwin Herbert Land 愛德溫博士

「為什麼我不能立即看到爸爸拍攝得照片?」愛德溫博士的三歲女兒當時並不知道,她的這個單純的想法即將改變攝影的未來。說到拍立得就一定得提到愛德溫・赫伯特・蘭德(Edwin Herbert Land,1909年5月7日-1991年3月1日),他是科學家,也是發明家,更是一位藝術家。就讀哈佛大學的愛德溫在大一就展現不凡的能力,用低廉的成本製作出偏正光過濾器。然而他並不喜歡大學乏味的學習生活,中途輟學開始研究光學和化學。大約十年之後創立寶麗萊公司,並在1948年推出史上第一台即時顯影相機Polaroid 95 ,當時售價為89.75美金,大約相當現在一萬五千元新台幣。經過不斷改良和設計,1972年發表了劃時代的產品:SX-70(圖8),世界第一台可以自動吐片的即時顯影相機,此外還能折疊,並擁有單鏡頭反光等等的特點,而且其拍攝的膠片可以自動顯影[註1],SX-70更有「Magic Camara」的稱號。此時可以說是寶麗萊的全盛時期,光是SX-70,每天就必須生產5000台以供應市場需求,從發表到70年代中為止估計售出600萬台。爾後繼續推出了彩虹機、Spectra等等系列。然而在一次錯誤的決策當中,愛德溫投入鉅資研究的產品不被市場接受,董事會開始質疑愛德溫,最後愛德溫在1982年退出公司,並變賣所有股權。

[註1] 在SX-70推出以前,即影相機拍攝完之後需要用手拉出膠片,等顯影所需時間過了之後在底片撕開得到照片,因此也稱作「撕拉片」。

上述的故事是否令人非常眼熟呢?蘋果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史蒂芬·保羅·賈伯斯(英語:Steven Paul Jobs,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可以說是現代愛德溫,而愛德溫也是賈伯斯最崇拜的偶像,同樣對完美的執著、同樣發明出劃時代的產品、也同樣都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踢除,如此多的共同點讓人不禁嘖嘖稱奇。

圖2

四、各式各樣的寶麗萊

歷史中的拍立得就好比當今的數位相機,拍完之後只需要等待幾十秒鐘,就能看到方才所記錄的畫面,因此深受大家喜愛,在非常多地方都能看到拍立得的身影,透過不同的機型我們可以了解到拍立得在過去曾出現在哪些地方。

最早問世的拍立得「Polaroid 95」和現在大家知道的拍立得相去甚遠,不但體積龐大、使用估焦對焦[註2],甚至連取景器[註3]都沒有,只有一根瞄準柱讓你對準拍攝物而已,而且拍攝之後需要自行將相機中的底片抽出來,這些步驟對現代人而言也許非常繁瑣,但相較於當時已經是最先進、方便的科技產品了!其銷售量甚至比2007年第一款蘋果手機還高。隨後出現了Polaroid 95a、95b等等,主要是增加了取景器和提升快門速度等等。下圖為Polaroid 95(圖3)以及當年的廣告(圖4)。

[註2] 現在大多數人拍照時是藉由觀察景觀窗或是螢幕畫面的清晰度來對焦,估焦系統的相機的景觀窗則不會跟著對焦遠近而有變化,需要靠攝影者自行估算對焦距離,因此稱作估焦系統。

[註3] 取景器是一個將鏡頭捕捉到的畫面呈現出來的設備,現代相機大多是使用電子取景器。

圖3
圖4
圖5

「Polaroid Land Camera Automatic 100」是第一台具有內建自動測光的風琴機 [註4],再搭配黃斑對焦, 如此一來降低了使用難度,入門門檻低了自然比起之前的機型普及許多。之後陸續推出250、350、450、180等等的機型,不過外觀及功能大同小異。這一系列的相機有些人會稱之為「便當機」因為他們折收起來之後長的很像一個便當盒。

[註4] Polaroid Automatic Land Camera 也稱作風琴機,因為相機跟鏡頭之間使用蛇腹連接,外型類似風琴,故得此名。

像快速、穩定再加上操作方便,這些因素使得寶麗來成為證件行政單位的愛機,也因此出現許多專門拍攝證件照的機型,例如雙眼跟四眼的寶麗來相機。相機內會將底片分成兩等分或四等分輪流曝光,所以拍攝時會每個眼輪流拍,最後照片們會在一張底片上,裁切成四張。如今亦有玩家用這類證件照相機拍攝,一張底片可以拍四次,以降低單次拍攝的成本。

社群媒體上偶會出現文章或是影片,教導大家如何拍出好照片,然而這並非新議題,從這台Polaroid Big Shot就能發現四十年前的人們就有這個困擾了。這台相機原始設計是拍攝半身人像,只有一檔快門、一種光圈大小、一種焦距、單一閃光燈距離,連對焦都是固定的,所以需要靠攝影師前後左右移動來對焦。全部的參數都固定,唯一要做的就是對焦,為的就是讓不會攝影的人也可以拍出好照片,據說只要用這台相機,每個人拍出來的照片都會一模一樣,可以說是四十年前的「拍照神器」,然而可能是體積龐大的關係,此款只生產了兩年就停止生產了。

圖6

將寶麗來推向巔峰的作品:SX-70在1972年誕生,折疊之後一手就能輕易掌握的袖珍尺寸,金屬機身貼上皮革,有誰能不讚嘆他的美?搭配特別的膠片,按下快門,底片自動吐出,等待數十秒後就能看到畫面,不需要再手動拉出底片。此後還有聲納對焦的版本,連對焦都自動完成,在當時真的可以說是人手一機,盛況空前。這系列最高階的相機為SLR690,內建可關閉閃光燈、自動對焦、自動吐片、自動測光,聚集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於一身當然售價也不斐,但是產量仍然非常大。

圖7
圖8

另一款經典款式是Polaroid OneStep ,因為機身上的彩虹條紋而有彩虹機的別稱,相較於SX70,這台相機算是當時的傻瓜相機,唯有明暗可以調整,其他都是固定的,跟前面提到的Polaroid Big Shot不同的是他體積比較小、方便攜帶、搭配上泛焦,只要超過1.2公尺都能對到焦,因此不只限定人像拍攝,用途廣泛許多。

圖9

看到這純白、圓弧的外型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什麼呢?我想大多數人會聯想到醫院。這台Polaroid Macro 5是專門為了牙醫設計的機型,擁有0.2、0.4、1.0、2.0、3.0的放大倍率,讓醫生可以特寫紀錄病人的牙齒,也提供法醫拍攝一些特寫照片,另有平價款Polaroid Macro 3,只提供三種放大倍率。這一系列是少數無法折收的款式,因為基本上是提供給院方,並不需要攜帶方便的功能。鏡頭上下方是雷射光,拍攝時只要將兩個雷射光點重合就表示對焦成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鏡頭左右是閃光燈,若覺得不夠亮,也可以再外接閃光燈上去。

圖10

1986年,寶麗來開始生產新系列相機:Spectra,其中比較特別的是他專屬的一個配件Crime Scene Photography Kit,透過這個配片可以完美的翻拍照片,從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是給警察使用的套件,可以很快速的蒐證。

除了上面介紹的幾款相機,寶麗來還生產過數幾百計不同款式、外型、顏色的相機,還有許許多多聯名款或是限量款,可見其公司規模以及影響力。

五、拍立得底片

實現即影即有,除了相機本身的設計以及技術外,底片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拍立得底片可以大略分成三個部分:負責感光的正片、最後顯影的負片、藥水,拍攝時正片會先感光,在底片出來的同時相機內的滾筒會將底部裝有藥水的藥水包擠破,把藥水鋪到正片和負片中間,讓影像呈現在正片上,並避免負片在底片跑出相機時被光線影響。初期的拍立得,例如Polaroid95這類的相機,拍完照之後要先將藥水層抽出來使藥水被塗抹在膠片中,等顯影完畢之後再打開相機得到照片,可猜想是當時的藥水阻光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必須讓影像顯影完畢才能曝光。

風琴機所使用的底片撕拉片在幾年前已經全數底止生產,但是市面上仍然買得到最後一批生產的底片。這種類型的底片拍攝完抽出底片後,需要撕開負片才能看到照片,正片和負片中間的顯影藥水會殘留的照片上,所以當時的人拍完照之後都會甩一甩照片,未得是讓照片盡快晾乾,和顯影時間並沒有關係,而這個動作一直被錯誤流傳到了現代,事實上現代的底片在拍完後不需要甩乾,不但如此,這個動作反而會影響現代底片的顯影,有機會使顯影失敗。

圖11

目前市面上還有再生產拍立得底片的公司為富士軟片以及不久前剛由Impossible Project 公司收購原寶麗來公司的工廠和智慧財產權後成立的Polaroid originals公司,其生產的底片款式可見下圖。

圖12

拍立得底片正確的保存方式是冰在冰箱的冷藏櫃中,可以有效阻止底片變質,但請勿放置於冷凍庫,會使藥水結凍而造成不可回朔的損傷。已經開封或是裝入相機的底片則放置在陰涼處即可,請勿放置於防潮箱或是冰箱中,會導致顯影藥水蒸發,使藥水量不足夠將照片顯影,此外,開封後的底片請儘速拍完。拍攝過後的底片建議先放置於冰箱或是防潮箱中,讓才留的藥水乾透,不繼續在正片上作用,讓照片停留在最完美的時刻。

六、近代的拍立得

富士公司生產出好幾款拍立得相機,但是大多為功能簡略的傻瓜相機。高階的版本如Mini90,有多重曝光、多種閃燈模式等等的功能,光圈跟焦距仍是定死的。Polaroid Originals近幾年也推出當年風行一時的彩虹機升級款,不過基本上還是傻瓜相機。其他像是Mint、Lomography,或是其他廠家也持許有再推出新的拍立得機型。除了相機,相印機也是熱門商品,都過與手機連線,即可將數位照片轉印到拍立得底片上,非常方便。

七、拍立得與藝術

拍立得在攝影方面不常被選擇為創作的工具,一方面是因為拍立得在以前主要是實用性質,另一方面不外乎是因為成本太高。雖然富士軟片生產的膠片約20~40元台幣不等,但是富士所生產的拍立得無法調整光圈、快門速度,對焦也是使用定焦系統,讓創作時有了不少侷限。但還是有幾位有名的拍立得創作家,例如安德烈·艾森耶維奇·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9日)透過拍立得記錄下了他1979年到1984年在俄國以及義大利的照片;以及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運用拍立得拍下許多名人的肖像。這些創作家用的都是寶麗來生產的相機。知名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亦曾廣泛使用寶麗來相機進行創作,這些作品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的藝術館和畫廊中展出。

電影方面,拍立得時常扮演一個紀錄情感的工具。日劇《情書》中女主角渡邊博子寄了一台SX70給去世丈夫的同學,請他拍下當時他們生活的地方、學校的角落;美國愛情電影《綠卡》假結婚的男女主角為了說服政府單位他們結婚並非造假,用拍立得紀錄他們的戀愛過程,最後卻慢慢真的相愛了。除此之外,以前片場拍片時會了使剪接順暢方便,會使用拍立得記錄下演員們的妝容和服裝,和現場的擺設跟道具。

八、拍立得的沒落與復興

隨著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寶麗來相機在20世紀末經歷了市場的衰退。2001年,寶麗來公司宣佈破產,即時成像的專利技術被富士買走。然而,寶麗來品牌並未消失,反而在21世紀得到了復興。有一技術團隊向寶麗來租下其拍立得生產線,重新研發藥水、膠片。雖然起初底片品質非常差,色偏重、顯影慢,且價錢非常昂貴,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現在最新一代的底片已經穩定許多。通過引入新的技術和設計,寶麗來重新推出了一系列即影即有相機,這些相機結合了經典設計和現代技術,再次吸引了廣大攝影愛好者的注意。例如,Polaroid Originals系列的推出讓人們重溫了拍立得的經典魅力。近年來復古風席捲世界,也許是厭倦了數位化的生活,也許是想回味不方便中帶來的樂趣,需多人重新拿起了底片相機,挖出深藏在櫃子裡的拍立得。除此之外,富士公司透過跨界聯名、可愛的相機外型,成功擄獲許多消費者,出門旅遊時、派對、節慶時常看到人們拍立得記錄下珍貴的瞬間。拍立得就像是一把刀,按下快門,把這個時空切下一片讓人們保存。

--

--

Yang Research Group
Yang Research Group

Written by Yang Research Group

Science, technology, and other cool stuffs.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