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 — — 半導體
文/吳宗翰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全球的經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各產業的經濟損失已難以估計,但有些產業卻逆勢崛起,其中在台灣不得不提的就是半導體。台灣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重鎮,在這段期間不僅可以穩定的提供產能,更讓美國、德國等國家紛紛找上門談合作,希望能夠優先拿到晶片,以維持產業的供應鏈。可見這項技術在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都應該要認識這「台灣之光」,所以本文將逐步介紹半導體,例如晶圓是什麼 ? 最重要的半導體製程又是什麼 ? 以下都會有著詳細的介紹。
什麼是半導體?
半導體是導電性介於導體(金屬)與絕緣體(陶瓷、石頭)之間的物質,常見的材料是矽、鍺。我們可以利用半導體材料製作電子元件,這類型的材料不像絕緣體完全不導電、導體完全導電,半導體材料可以依照不同的需求,來製作出不同的導電性,常見的方式是摻雜雜質,藉此來調控元件的導電性。
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電子元件就是「場效應電晶體」,由閘極(Gate)、汲極(Drain)、源極(Source)所組成,可以在閘極施加電壓,來控制汲極與源極之間的通道大小,藉此來控制元件的電流大小。我們可以想像閘極是一個閥門,可以調控水流的大小,而水流正是通過電晶體的電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電晶體可以做為放大電路,用來放大信號,也可以快速的改變閘極電壓,讓電流以特定方式通過,形成一下有電流(1)、一下沒電流(0)的數位信號,容易進行傳遞與運算,運用在我們日常的電腦、手機、家電中,像是手機就有高達上百億顆電晶體。
晶圓的製造: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小小一台手機,真的有這麼多顆電晶體嗎?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這就要從半導體、電晶體跟晶圓的關係開始介紹了!晶圓(wafer),是製造各式電腦晶片(chip)的基礎。我們可以將製程比擬成蓋房子,藉由一層又一層的堆疊,完成設計的模樣。然而,如果沒有良好的地基,蓋出來的房子就會不牢固,因此,為了做出完美的房子,便需要一個平穩的基板,這個基板正是晶圓。
晶圓常用的材料是矽,也就是前面提及的半導體材料。首先,為了減少缺陷,需使用高純度的矽,因此會加入碳,以氧化還原與純化的方式,將氧化矽轉換成非常高純度的矽。接著,將前面所獲得的高純度矽融化,形成液態的矽。最後放入矽晶種(seed)和液體表面接觸,讓矽原子順著矽晶種排列,並將其慢慢地旋轉向上拉起,等待凝固後矽晶柱就完成了。之後為了形成我們要的平穩基板,也就是晶圓,會使用鑽石刀將矽晶柱橫向切成圓面,圓面再經由拋光便可形成我們要的矽晶圓,也就是常聽到的8吋晶圓、12吋晶圓,其中的吋指的是切成薄圓面後的直徑,越大尺寸的晶圓製造難度越高。
完成晶圓後,之後的半導體製程像是蓋房子可以做出我們要的結構設計,而手機裡上百億顆電晶體也是在這後續製程裡出現的,這後續製程有上百多道,重點流程包含了蝕刻(etch)、黃光(photo)、擴散(diffusion)、薄膜(thin film),彼此環環相扣,才能完成最終的設計。但在這些製程當中最關鍵的製程、可以決定圖案大小的則是黃光製程,像是台灣的台積電在製程上表現出色,準備進行3奈米試產,但這數字的究竟意義為何,指的又是哪個部位? 讓我們著重介紹黃光製程。
半導體製程 — — 黃光:
在黃光製程中會需要用到紫外線來當作曝光光源,其波長在10奈米至400奈米,為了防止在曝光過程中被環境光干擾,所以選用波長為600奈米的黃光來做為這段製程的環境燈,也就是這段製程叫做黃光的由來。黃光區的目的是要做出設計的圖案,主要分為3個流程,光阻塗佈、對準曝光、光阻顯影。首先,光阻是由樹脂、感光劑、溶劑所組成。樹脂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它使光阻具有機械和化學特性,感光劑則是光阻的感光成分,其接受光源後,可以產生化學反應,而溶劑是使光阻保持液態,以便於塗佈在晶圓上。為了固定液狀的光阻,會在塗完光阻後拿去烤盤加熱,使光阻凝固。
接著照射曝光光源於光罩(mask)上,光罩可以設計多樣的圖案,來決定照到光的位置,而目前最新的曝光光源是使用波長為13.5奈米的極紫外光(EUV),極紫外光因為波長很短(相較於100奈米的DUV),可以控制更微小的線寬。極紫外光機台非常的巨大,大約等於一台校車,是目前最大的半導體生產機台,如果要運送機台,還需要4架貨機、20台氣墊卡車,而它的價錢更可以買一台F18戰機,相當地貴重。
最後的環節則是光阻顯影,將照射完紫外光的晶圓放進充滿顯影液的槽裡,使用正光阻的話,顯影液會把照到紫外光的區域給吃掉,留下與光罩圖案相同的圖形。若是使用負光阻則會相反,照到紫外光的區域會留下來,其餘範圍則會被吃掉。而傳統上,大多使用正光阻,其表現會比負光阻還來得優異。
線寬的重要性:
台灣的台積電目前在3奈米領先其他的競爭對手,成為了晶圓代工的龍頭,而3奈米製程是指在晶片中,線最小可以做到3奈米的尺寸,以場效應電晶體為例,可以藉由縮小閘極長度,來縮小電晶體尺寸,電流可以用更短的路徑從汲極到源極。然而為何越微小的線寬越難做呢,因為當光罩圖案越來越小且接近波長時,所能擷取的光階就越少,光罩的圖案將無法忠實完整呈現在晶片上。所以可以得知,要在半導體製程上表現出色是多麼地不容易,不僅要克服線寬縮小的挑戰,還要在上百道製程中做到近乎完美。
不過上述的黃光製程,其實只是屬於晶圓代工中的一小部分。台灣是全球晶圓代工重鎮,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從一開始的半導體到電晶體,最後到晶圓跟黃光製程,希望能讓大家更加認識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