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了解抗生素與細菌的關係呢?
文/ 李品翰
編/ 謝明翰
關於細菌
在了解抗生素之前,我們先從細菌開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 (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外分的類別。為了區別,現代細菌也被稱做「真細菌」。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有相當多樣的形狀,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早在37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最早的細菌,隨著長時間的不斷分裂以及變異,目前地球上的細菌總量大約有5x10³⁰個,遠遠比地球上的所有動植物加起來還多,甚至在人身上的細菌數量還遠遠大於人體內細胞的數量,由此可見,細菌在地球上無所不在。
什麼是抗生素
那細菌跟抗生素有什麼關係呢? 根據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理論中,所有的生物都會經過大自然長時間的優生劣汰,而篩選出適應該生活環境的物種。當然連細菌也躲不過物競天擇。在相同的環境下,細菌的種類也非常多,每種細菌除了每天讓自己吃飽喝足之外,也要和其他種類的細菌明爭暗鬥,為了提高自身物種的競爭力,有部分細菌開始進化出武器,而這些武器能夠破壞其他細菌的細胞壁,從而殺死細菌。然而這些武器就是「抗生素」,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是「青黴素」,如圖二,由科學家Alexander Fleming於1928年發現,Alexander Fleming在研究青黴菌的行為時,發現當青黴菌培養皿中有其他種類細菌出現時,其他種類的細菌都無法存活,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青黴菌會產生青黴素來對抗其他細菌達到「殺菌」的效果,因此早期人類多半採用由青黴菌萃取的青黴素作為抗生素。
抗生素,也稱為「抗細菌劑」,是一類用於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化合物,也是人類醫學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因為抗生素的發現,過去人類歷史上有數次瘟疫以及大規模感染才得以控制甚至解決,避免了人類大量的生命損失,例如鼠疫,因此人類開始可以對抗各式各樣的細菌感染,多數發燒有關的疾病、肺炎、尿路感染等等都有機會控制,因此人類的生命得以延長。
抗生素的原理、製造與種類
那抗生素是如何達到殺菌的效果呢? 抗生素的效果分為3種,第一種是直接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例如青黴菌、頭胞,使細菌因為外部壓力較大的關係而浸水,導致細菌膨脹變形然後死亡,第二種是使細菌的核醣體無法生成蛋白質,例如氯黴素、四環素,導致細菌營養不良而無法生存,第三種是阻礙細菌DNA的複製,例如氧氟沙星,使細菌無法正常繁殖,因此抗生素可以說是細菌的天敵。
但是抗生素也不是萬能的,因為抗生素有2個缺點。第一,絕大部分的抗生素都不具有專一性,不管是對人體有害或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通通都會被抗生素斬殺,就有可能破壞腸道菌叢生態,導致病人肚子痛甚至腹瀉;第二,也是最讓人頭痛的,就是抗生素所導致的抗藥性,在經過抗生素的無差別攻擊後生存下來的細菌,就是所謂的超級細菌。由於環境大部分的細菌都被殺死了,這些超級細菌就可以無所畏懼的大量繁殖,導致該環境的菌叢生態都是超級細菌,在遇到同種抗生素時,抗生素的效果就不有效了。
抗生素主要製造方法為發酵,也可以通過化學合成和半合成的方法製造。先採用適當的菌種,經輻射處理,選擇最具潛力的變異菌株,將其從試管轉移到燒瓶再到發酵槽,在溫度與通風控制的環境中培育,然後從培養基中分離、純化、離析成抗生素的結晶。經研判化學結構、藥理實驗與臨床試驗後,才得以完成,抗生素的種類大概可分為下列幾種:
(1) β-內醯胺類抗生素 : 青黴素、頭胞
(2)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 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
(3)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 慶大黴素、鏈黴素
(4) 四環素類抗生素 : 四環素、土黴素
(5) 其他類抗生素:萬古黴素
結語
儘管在過去人類雖然因為抗生素的發明得以維持健康,但也因過去幾十年來抗生素的濫用而產生許多超級細菌,例如兒童的中耳炎已經產生了對抗生素完全抵抗的超級細菌,甚至有些超級細菌來自於原先對人體無害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雖然抗生素有可能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但是當我們面對感染疾病 (細菌感染、黴菌感染) 的時候,抗生素仍然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項武器。
雖然前幾年媒體對於超級細菌做了很多相關的報導,導致民眾各個人心惶惶,大部分的病人都會堅持不使用抗生素,但相信看完以上內容的你對於抗生素一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畢竟藥物本身就有好有壞,重點是要適量使用,抗生素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Reference
[1] SM科學月刊 2019/02/17
[2] 中文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