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於泌尿科手術的應用
文/閻帛佑
自1915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受激輻射和自發輻射的關係後,1960年代陸續發展出雷射原理,各國的實驗室也相繼製作出不同波長的雷射。雷射的發明可說是造福了人類社會。醫學上的雷射手術,便是雷射應用於生活中的實例。但在了解雷射的應用之前,我們得先稍微介紹一下雷射的原理還有它的一些特性。
雷射生成原理與醫療應用原理
雷射的原理和原子的能階有很大關係。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所組成,這些電子只會以特定的半徑圍繞著原子核轉。若有外來能量使電子能量提升,內圈的電子就會吸收能量然後跳到外圈,也由於半徑跟電子內能呈正相關,這個行為也可以說成從低能階躍遷到高能階。而當這些電子從高能階躍遷回到低能階時,會發散光子,且這些光子的頻率都是固定的。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對一個能階系統外加能量,使電子自低能階向高能階躍遷,而這些電子受到自發輻射的光子誘導,會從高能階掉回低能階,並放出對應頻率的光子(激發輻射),而這些光子又會去產生更多的激發輻射,最後這些同樣頻率的光就被放大了。
雷射產生器主要有三個要素:激發來源、增益介質、和共振腔(圖一)。激發來源負責提供能量,讓低能階的電子能躍升到高能階,常見的方法有電荷放電、化學作用等。增益介質為被激發光子的電子所在的物質,其物理特性會影響雷射的頻率等特性。而共振腔則由一面全反射和一面半反射的鏡子構成,光線會在反射鏡之間來回反射,最後在能量到達一個閥值時從半反射鏡發射出去。利用這三個裝置,我們就能做出雷射。
那麼雷射怎麼應用於醫療用途呢?其實最主要就是利用雷射的高功率來破壞、切割特定的組織。我們知道水是人體組織最主要的成分,因此我們可以找特定頻率的雷射,使水對這個頻率的吸收率很高,這樣我們打雷射在水份較高的軟組織時,這些軟組織會大量吸收電磁波的能量並升溫,最後氣化或分解掉,同時對其它周邊組織又沒有太多影響。另外,雷射手術有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即時止血。由於雷射的熱能會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變性而凝固,也會造成血管收縮封口,因此,雷射可以有效的封住小傷口,不讓它繼續擴大與流血。
二氧化碳雷射是目前醫學界常用的雷射機台。它的波段落在紅外光(10),主要用於皮膚科的醫學美容或其他軟組織的破壞與切割。然而,近十年來推出的鈥雷射(Ho:YAG)似乎更受醫界青睞,將鈥元素摻雜在釔鋁石榴石中,利用上述雷射原理可以發射出2100的電磁脈衝波。鈥雷射與二氧化碳雷射一樣,可以精準的切除軟組織的同時,將鄰近組織的傷害降到最低,但不一樣的是,鈥雷射可以更好地搭配光纖傳輸使用,以及鈥雷射在充滿液體的環境也能正常操作,二氧化碳雷射卻不行。前者在內視鏡雷射手術上有極大的應用,後者讓雷射手術有更大的操作空間,這使得鈥雷射機台成了各大醫院泌尿科的必備器材。以下我將介紹鈥雷射的應用實例,並比較傳統手術與新型雷射手術的優缺點,藉此說明雷射帶給醫療界的貢獻是如此巨大。
腎結石雷射療法
腎結石是歷史悠久的疾病,考古學家們在七千年前的木乃伊體內就發現了腎結石的證據。在現代也是相當常見的疾病,近年來台灣每年約有30萬人有泌尿道結石問題。腎結石的主要成因為尿液中的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裡,若這些結晶不大,藉由自然排泄即可從輸尿管排出,但若結晶堆積過大,便會堵住輸尿管,造成劇烈疼痛。家族病史有腎結石、攝取水份不足、飲食含有高鈉高草酸鹽、肥胖者皆為腎結石高風險族群。
醫學上腎結石有多種療法,以下我列舉三個最常見的方法,分別是經皮腎造廔取石術、體外震波碎石術、和軟式腎臟鏡雷射碎石術。
經皮腎造廔取石術
以內視鏡由腰背進入腎臟,將石頭擊碎取出,效率雖高,但腎臟容易出血,手術風險較高。現在只有特殊情況(如鹿角石)會使用此種方法。
體外震波碎石術
利用電極放電產生的電震波,經由水和身體組織的傳導,使震波能傳到指定位置並且擊碎結石。此方法雖然不會侵入身體,但是在X光片上結石不明顯的患者身上使用時,震波命中率較低,較大或較硬的結石也難以擊碎,因此較難保障所有的碎石皆被震碎。
軟式腎臟鏡雷射碎石術
這是現在最新的腎結石療法,也是效率最高、最安全、準確度最高的方法。這項技術需要軟式腎臟內視鏡、高功率鈥雷射及吸石套管(圖三)。首先利用軟式內視鏡從尿道進入腎臟,接著以雷射將結石擊碎,再將碎石以吸石套管取出。此方法不用開刀,大大的增加安全性,且內視鏡進入輸尿管與腎臟體內,能夠將所有腎結石一網打盡,大顆與硬度較高的結石雷射也都能擊碎。然而,此種手術較考驗醫師的技術,若是內視鏡操作不好,可能無法有效找到腎結石並擊破它們。
傳統的皮腎造廔取石術必須將身體開一個較大的洞,安全性上教授疑慮。體外震波碎石術則利用電磁波的能量,想要用完全非侵入式的療法,但成效卻不盡理想,使用上也有諸多限制。而利用鈥雷射搭配軟式內視鏡碎石技術,則可以兼顧碎石以及安全性。由於只是一根軟式內視鏡進入體內,對身體的影響甚小,若周圍組織有傷口也能利用雷射瞬間癒合,是目前最有效的腎結石療法,唯一的缺點是目前鈥雷射目前不屬於健保給付,每次使用需約5000元。
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
攝護腺肥大,又稱前列腺肥大,主要是攝護腺出現異常增生,並壓迫到尿道、膀胱等,形成泌尿道症狀如排尿中斷、血尿、頻尿或尿失禁等。五十歲以上的男性中,約有五成的人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且隨著年齡的提升,罹患率也持續增加,另外,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家族病史等等皆會影響致病的機率,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研究指出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無明顯相關性,因此無須過度擔心。
單極電刀刮除術
這是最傳統的攝護腺肥大手術療法,因此每個泌尿科醫師都相當熟悉如何操作。在手術前,會在病患身上貼一塊導電片,手術進行時,電燒的電流經由電燒機發出,傳導至器械,再經由導電片回傳到至電燒機,完成一個迴路循環。由於此療法是利用電燒切割,因此清洗液須使用蒸餾水(不含電解質),因此病患可能會有水中毒的風險。
雙極電刀刮除術
這是單極電刀刮除術的改良版,為的就是克服水中毒的併發症。這次的迴路由電燒機出發,經過器械後,直接繞回電燒機,不用經過人體,因此我們可以用生理食鹽水作為清洗液,不會造成水中毒。
攝護腺雷射手術
攝護腺雷射手術(圖四)又可細分為氣化、切除或剝離三種方式。氣化是利用攝護腺吸收雷射的高溫達到氣化,藉此去除攝護腺,疏通尿道。切除則是將雷射視為一把鋒利的刀,將攝護腺組織切割下來。剝離的技術要求最高,需要準確地將增生的攝護腺組織與攝護腺區域中間的平面界線切開,能夠完整地將攝護腺切割下來,復發率較低。
傳統的單極電刀刮除術,有健保給付,也是泌尿科醫師最熟悉的療法,而雙極電刀和雷射療法目前無健保給付,且尤其雷射手術為最新技術,所以醫師可能較不熟悉療程。對於輕度或中度攝護腺肥大患者,可以選用單極電刀刮除術即可,此三種療法對於輕症者來說無明顯差異。但當面對年紀較大、或是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患時,為了降低手術風險,可以改採雷射手術,因為雷射手術效率較高,較為安全,攝護腺的切除也較前兩者完整,因此復發症也比較少。
除了上述兩個例子,現在還有非常多手術療程都受益於雷射科技,已經不需要繁瑣的開刀以及大範圍的麻醉,我們只需要在病人身上開一個針頭的大小,就能利用雷射的力量清除對人體有害的組織。這類型的手術愈來愈多,目前台灣的醫療也正在普及這些療法,希望未來這些雷射療法都有機會納入健保給付的範圍。
圖片來源:
圖一:手繪
圖二: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bsorption_spectrum_of_liquid_water.png
圖三:https://joshua-healthcare.com/kidneystones/drjohnyin/
圖四:https://mypaper.pchome.com.tw/coolanews/post/1322039110
圖五: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05162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F%80%E5%85%8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7782226/
https://joshua-healthcare.com/kidneystones/drjohnyin/
https://www.tmua.org.tw/drSpecialColumn/drSpecialColumnArticle/LaserOp(drSpecialColu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