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

--

手機就是錢包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日益發展,根據金管會最新公布金融機構行動支付交易金額統計,截至2021年3月底,累計的交易金額已經超越802億元。自2016年剛啟用行動支付以來,使用者人數逐年倍增,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國人大幅減少出門消費,宅經濟發酵,2021年交易金額有望超越3000億元。目前國內常見行動支付為,手機綁信用卡(NFC)、手機綁電子票證(NFC-SIM)、應用程式支付,本文將詳盡介紹各種行動支付。

1. 手機綁信用卡(NFC)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指的是近距離無線通訊,一種短距離高頻的無線電技術,通過幅移鍵控(ASK)方法在 13.56MHz 頻率上工作,可運行小於10公分的距離內。早在2007年時,NOKIA 6131就有搭載NFC系統。

圖/來自NOKIA官網

而第一支搭載NFC的Android手機,是2010年由Samsung與Google合作的Samsung Nexus S。

圖 /來自維基百科

其中在2017年時具有NFC的Android手機已達到21億台,­iOS系統於同年6月開始支援NFC app,自此非接觸型支付(NFC)開始突飛猛進成長。以下是常見品牌:

Apple pay

為蘋果公司開發的行動支付,僅支援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Apple Watch產品上,最早於2014年9月9日iPhone 6發表會上發表,時任蘋果公司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批評傳統磁條卡片付款的流程是失敗的,因為整套系統必須依靠塑膠卡片上「過時且不安全的磁條介面」、「暴露在外的卡片號碼」以及不安全的「安全碼」。Apple Pay 於2014年10月隨著iOS 8.1的軟體更新正式啟用,當時可以使用 Apple Pay 的裝置只有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圖/來自蘋果官網

Apple Pay利用近場通訊(NFC)、Secure Element(一種專門負責儲存經過加密之付款資訊的晶片)以及蘋果的 Touch ID或Face ID和刷卡機互相傳遞資訊。這項服務能取代傳統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的付款流程,並將之數位化。

在實體商店消費時,使用者將手持Apple Pay裝置將其靠近商店的刷卡機。iPhone 使用者可以通過將自己手指按在 Touch ID 感測器上或使用 Face ID 照射臉部來授權服務,Apple Watch 使用者則可通過雙擊手錶上的按鍵來授權服務。

蘋果公司為了用戶的交易安全性,會將其手機綁定的信用卡或金融卡,轉為一組Token加密代碼,由16個數字隨機生成,因此當消費付款時,個人信用卡的卡號不會隨意暴露,且因為此Token代碼是一次性的,若非專責單位也難以取得信用卡號。

Google Pay

是Google公司開發的行動支付程式,其工作原理一樣是利用NFC進行感應,當使用者在用NFC傳送交易資訊時,不會將信用卡資料儲存在手機上,以確保交易安全性。

圖/來自Google Pay 官網

不過Google Pay的名子原本並不是這樣,其發展歷史如下:

Google Checkout(2006年-2013年)-> Google Wallet (2011年-2016年) ->Android Pay (2015年-2018年) -> Google Pay(2018年-)

Samsung Pay

n Samsung Pay是Samsung公司於2015年開發而成,只有其公司旗下的旗艦手機可用,有別於Google Pay和Apple Pay,Samsung Pay不僅利用近場通訊(NFC)技術,還採用磁訊號安全傳輸(MST)技術來完成交易程序。

圖/來自維基百科

磁訊號安全傳輸(MST)技術

該技術最早是由美國麻薩諸塞州的LoopPay公司開發,在2015年時被Samsung收購,是一種發出磁信號的技術,基本上消費者可以把手機直接當作一張信用卡,只要靠近刷卡機,Samsung Pay會模擬實體刷卡的磁信號,因此較舊型的刷卡機若不支援近場通訊(NFC)時,就可使用Samsung Pay來完成。

MST刷卡示意圖/來自三星香港公司官網

2. 手機綁電子票證(NFC-SIM)

目前除了Samsung Pay以外,其他兩大Pay尚不支援綁定悠遊卡,因此國內幾大電信商利用獨特的NFC-SIM卡,結合自家的錢包APP,相當於手機變成一張悠遊卡。不過目前支援NFC-SIM的電信商只有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及亞太電信。

圖/來自悠遊卡公司官網

3. 應用程式支付

上述兩種行動支付都限定手機必須具備NFC功能,應用程式支付則沒這限制,只要有網際網路便可完成交易,以下是常見品牌:

街口支付

在2015年成立並營運,用範圍包含四大便利超商、超市、點餐、百貨、計程車、外送、繳費,利用QR code傳送交易資料。

圖/街口支付

Line Pay

國內目前最大的應用程式支付,由通訊軟體公司Line開發,一樣是利用QR Code或Bar Code 完成支付。

圖/Line Pay

台灣pay

我國財政部為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在2017年招集9家官股銀行進行聯盟,到了同年9月19日,才宣布啟用「台灣 Pay QR Code 共通支付」,而合作銀行也從原本只有官股銀行,到了民間銀行。

圖/台灣pay

悠遊付

悠遊付(Easy Wallet)是悠遊卡公司開發,可以同時管理多張悠遊卡,比起NFC-SIM更為方便,不須另外申請SIM卡,並且也具備掃碼支付功能。

圖/悠遊付

作者介紹

鄭嘉晉:表面上是普通研究生,實際上是一位默默守護YRG的資安談判專家

--

--

Yang Research Group
Yang Research Group

Written by Yang Research Group

Science, technology, and other cool stuffs.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