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偽科學?從「針灸」探討中醫的科學基礎
文/ 陳柏臻
編/ 張琬婷
中醫,不論在古今中外,一直以來許多人都對其保持懷疑。在維基百科上[1],可以看到如下對中醫的描述,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fraught with pseudoscience”, and the majority of its treatments as having no logical mechanism of action.」
意即:認為中醫只是偽科學,在這講求科學和理論的時代,大多數中醫的療程卻沒有任何的科學理論可以支持。與此同時,亦有許多人雖然不明白中醫的運作原理,卻對它神奇的療效佩服不已。
在西方世界中,中醫常被視為一門非正當的醫術學派、並不會改善患者的病情。對西醫而言,十分講求科學根據 — — 認為患者哪裡痛,就該醫治那裡,即針對其患部治療。喉嚨發炎就開消炎藥;胃痛就開胃藥酸鹼中和;頭痛就開止痛藥,以使痛的感覺舒緩。
然而在中醫的世界裡並非此回事。如中醫針對止痛,可以使用針灸此療法來舒緩症狀 — 亦因為並非化學藥物,普遍並不會帶來副作用或上癮的影響。
例如1971年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雷斯頓(James Reston)受邀訪問中國,因急性闌尾炎開刀,術後腹部疼痛不已,醫生在他的手肘及膝蓋上扎針,並在腹部上方用艾草進行灸療,很快疼痛問題就解決了。
究竟,中醫的療程有無科學基礎支撐著?抑或是湊巧有效?被誇大療效了呢?
「中醫的醫療方法,分成三種,即一針、二灸、三用藥。」 — — 即是大家常聽到的針灸及中藥。
而此文我將針對「針灸」的部分來討論,分作三大段落:針灸介紹與特性、針灸原理、實際療程與成效。
一、 針灸介紹與特性
「針」與「灸」實際上是兩種治療方法 — — 中醫大多使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而中醫學中針灸治療的理論基礎,則在於傳統的中醫「臟腑陰陽經絡學說」,因此若與以使用中藥的治療方法相比,針灸治療的特點主要有三:療效快、簡單、便宜。
二、 針灸的應用範圍
針灸可以針對各種大大小小的疾病。
除了生理上的,例如:緩解疼痛、中風、女性生理期時不舒服,抑或是折騰人們已久的新冠肺炎 — — 針灸都可以做即時且有效的治療,使病徵得到改善。
此外,針灸亦能改善心理上的不適與疾病,例如:憂鬱症 — — 此專有名詞是從西方醫學而來的專有名詞,然而對於中醫世界而言,紮一針就能使得神經系統舒緩、情緒平穩許多。
三、 針灸原理:經絡學說
中醫所採用的經絡學說,最早之文字紀錄可見於《黃帝內經》一書之中 — — 是為中國現存的最早一本醫書。其有這樣的文字敘述: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2]
此段文言文點出了人體之經脈對於人體病狀生成之關係,也因此若是善加了解經絡系統,更可以是治療病狀的關鍵。
經絡系統負責輸送全身的「氣」、「血」及「血液」,這些輸送物質在體內不斷循環,使身體中的各個組織與器官保持平衡與穩定。
一旦經絡系統出現阻塞不通的情況時,便會影響這些物質的輸送 — — 阻塞導致的經絡系統的不平衡,間接導致了人體開始出現不尋常的病變。
針灸療法所做的處置,便是當針插進人體特定的「穴位」之後,會引起人體自身的反應,帶動並加強氣血循環,克服經絡的阻塞,使經絡系統恢復正常,病症因此得以改善。
「穴位」是針灸療法裡的精隨,但它又是什麼呢?
人體共有361個穴位[3],遍布全身。
但至今,醫界尚未有對於穴位此一概念的統一的實質解釋 — — 即便如此,穴位的神奇效用的確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好奇心,因此不論東西方,皆不斷有科學家針對穴位進行研究:不論是連結了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外分泌系統、肌肉等等生理構造來討論其相關性。[4]
四、 針灸療法之過程
在中醫裡,面對患者時,常常會使用「辯證論治」。
所謂辨證,即採用四診方法診斷疾病:四診,即透過「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式診察病人 — — 為中醫蒐集病情資料與診察疾病的主要方法。透過此般的臨床辨證方法,可對病患之病情資料進行分析與歸納,為診斷提供依據。
而望、聞、問、切在臨床診察蒐集疾病反映的情況時,各有其重要性。
望診,透過眼睛來觀察病人的神態與病狀表徵;
聞診,藉由與病人溝通的過程中觀察其說話的精神狀態;
問診,透過與病患溝通與詢問來進一步了解實際病情;
切診,也是中醫最特別之處,透過把脈來觀察病人身體狀況所反映到脈膊的影響。[5]
唯有謹慎地運用四診的方法客觀地蒐集病情,才能詳細地組織診斷;四診之間又是互相聯繫的,必須把望、聞、問、切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四診合參」,才能全面並有系統性地了解病情,作出最合適的診斷。
最後才根據辯證的結果,來決定要將針扎在哪個穴位,進而讓患者的問題解決。若穴位正確,一針就會有最好的效果;反而紮的針太多,針多氣亂,會讓氣血更亂,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
五、 針灸的成效
從生物學角度出發,人體訊號則是用電位高低來進行傳遞。當身體出現問題時(如發炎)。身體整個系統的電阻值會上升,因此可以將患部視為電阻特別大的構造。如此一來,訊號在傳遞的過程中會遭到阻塞,進而造成身體不舒服。
正因為人體內部的系統是相互連通的,故中醫認為疼痛處並不一定是患部,進而導致我們常會聽到針灸有「頭痛紮手、胸痛紮頭」的情況。並且人是有機的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到全身;全身病變也可以反映在局部。
根據研究,在人體經過針灸的刺激,會使內部的離子產生移動,並進而改變身體體內電阻。
人體應當看成整個經絡系統,經過實驗臨床證實,一針扎下去,只要紮的夠深且夠久,就會在幾秒內,對整個身體起反應,因此我們所聽聞的「一針治百病」,絕非空穴來風。
另外,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針插入人體之後,會引起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一連串反應,例如加速血液循環、促進免疫系統分泌、以及增加身體強壯與對抗疾病或痛苦的各種內分泌物質如內生性嗎啡類(Endorphins)等,使得身體免疫力與抵抗力增強。
===============================================================
結論
由於針灸簡單與快速見效的治療效果大家有目共睹,因此相信不論東西方對於中醫的接受度也會逐漸提高。與此同時,卻還是未能有對於穴位更實質與具體的解釋,這是令人較為扼腕的部分,無法為針灸療法提供強而有力的科學依據。
即便中醫與西醫的原理與療程相差甚遠,因此各持有支持者與反對者。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醫確實是一門歷史悠久且是先人的努力不斷累積而來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文化的精隨之一
— — 光是從這個論點,便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理由,來好好了解中醫這個醫學派別的歷史、演變與內容了。
*作者介紹:
陳柏臻,於2020–2021年間擔任國立清華大學Yang Research Group的專題生
*資料來源: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ditional_Chinese_medicine
[2] http://www.shen-nong.com/chi/principles/applicationmeridian.html
[3]https://embracehealth.org.hk/html/eclassroom_book_detail.php?bookid=14§ionid=26&id=168
[4] https://baike.baidu.hk/item/%E7%A9%B4%E4%BD%8D/390843
[5] https://cms.pokoi.org.hk/treatment_01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2%88%E7%81%B8
[7]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9739
[8]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1091